干旱区特色植物逆境生理生态研究创新团队是72886必赢欢迎光临的团队,现有7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十三五”期间,团队紧密围绕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在植物抗逆生理生态、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育种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宁夏牧草育种专项专题1项、宁夏农发办项目2项等,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出版著作3部,科技成果登记2项,宁夏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五),获得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研究内容:
1、筛选抗旱、耐盐碱、高产、高蛋白的优质燕麦、湖南稷子和紫花苜蓿等生态牧草种质资源,系统比较分析抗旱、耐盐碱、高产、高蛋白性状相关调控网络交叉点的关键控制因子并加以利用,探索生态牧草抗旱耐盐生理及分子机理,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和基因整合技术对牧草进行遗传改良,改善对牧草生产力、抗逆性和品质有重要影响的生物性状,为干旱、半干旱及盐碱化地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研究毛乌素沙油蒿、杨柴和中间锦鸡儿灌丛植被-土壤生态水文过程及种间水分关系,揭示毛乌素沙地灌丛植被-土壤及植物种间水分互馈对植物不同尺度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研究毛乌素沙地异质生境下固沙灌木杨柴子母株对光合产物及水分生理整合的机制,揭示半干旱沙地杨柴的生态适应性机制,为半干旱沙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中部干旱带退化沙地恢复及刈割型饲用灌草补播技术。
3、通过在异质土壤斑块内模拟建植植物群落,研究群落构建过程中植物响应土壤异质环境的生理生态机制,结合植物种内、种间作用关系及物种共存格局,解析植物群落空间自组织过程,明确土壤斑块异质性对植被空间格局的影响及机制,辨析植物空间聚集与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互作关系;通过研究不同草地典型种群空间格局、植物群落空间异质性、土壤资源时空动态等生态学过程,研究荒漠草原植被恢复及退化演替中典型灌木种群空间格局变化的生态学过程,解析植物群落空间异质性波动特征,分析土壤空间异质性时空波动及其与植被空间格局的互作机制,最终揭示草地植被波动过程中植物群落空间异质性与土壤资源格局的互作机制。
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植物水分生理、光合生理、营养生理和逆境生理等,揭示植物响应逆境的生理生态和分子机理,构建植物应答逆境的分子调控网络,培育抗逆性强的牧草品种,提出牧草生态修复技术;通过研究异质土壤斑块内植物群落空间格局,阐明植物响应土壤异质环境的空间自组织过程及生理生态机制,明确土壤异质性与植被空间格局的互作关系;通过分析不同类型草地群落、土壤资源时空动态等过程,研究草地植被波动过程中土壤资源时空波动及其与植被空间格局间互作机制。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论文12篇,出版专著3部,其中高水平出版社专著1部,省部级科研奖励二三等1项,科研成果鉴定2项,新增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项,累计科研经费达到320万,优秀毕业论文1篇,参加国内会议人次11人,研究生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12篇,专任教师6人,晋升正高人数1人,副高人数2人,10个月以上海外经历人次1人。
研究方向:
以盐碱地和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进行植物与逆境环境相互关系和植物适应性机制、植被退化与恢复、盐碱地和荒漠化土地的生物改良和治理、土壤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研究工作,解析植物抗逆生理生态及分子调控机理、植被演替过程中植被-土壤间互作关系,挖掘响应逆境生境的分子调控元件,探索适用于盐碱地和中部干旱带脆弱生境的生态修复技术和管理模式,从而为盐碱地和退化草地恢复提供理论基础。